永远的奥林匹克—献给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北京——雅典。一对古城在这个盛夏再一次握手。

  东方——西方。两个文明穿越千年共享一份光荣。

  2008年8月8日。一个万众瞩目的日子,正身披祥云、凌空而来……

  奥林匹亚的火种即将点亮北京的夜空,中华民族举办奥运会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五千年文明古国张开怀抱,用亮丽的笑脸迎接八方嘉宾。

  不变的百年期盼,永远的奥林匹克。13亿华夏儿女和世界人民一同唱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旋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

  百年一梦,一梦百年——从赫拉神庙到万里长城,从奥林匹亚山到珠穆朗玛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与中华民族百年现代史相叠印。中国人民参与奥运、申办奥运、筹办奥运的历史再一次深刻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国家博物馆门前,行人们轮流上前,同武警战士刘志强合影。每一次,他都报以浅浅的微笑。在刘志强的身后,高大的倒计时牌清晰地显示: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3天。

  就在这同一个地方,刘志强的战友们还曾经守护香港回归倒计时牌、澳门回归倒计时牌。同样的倒计时,同样宣告一段屈辱的结束和一个梦想的实现,同样记录着一个民族前进与奋起的步伐。

  中国人迈向奥运会的倒计时,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

  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圣火,在雅典卫城圣殿山下点燃。而同一时刻,在遥远的东方,甲午海战的硝烟尚未散尽。积淀着耻辱与伤痛的《马关条约》,让中华民族滑向更加深重、更加黑暗的泥淖。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金牌?中国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闭幕后不久,有识之士在《天津青年》杂志发表文章,一连3声长叹,一连3个期待。

  2008年7月17日,63岁的刘鸿图接过奥林匹克火炬沈阳传递的第一棒,他先深深地亲吻火炬,然后将火炬紧贴胸口,再高高举过头顶。他说,这个动作是要表达“我们中国富强了,强大了,我感到很激动”,“同时也告慰我父亲刘长春的在天之灵:您的心愿,我替您完成了!”

  1932年7月,23岁的刘长春登上轮船前往美国洛杉矶,代表中国参加第10届奥运会。因长途漂泊、旅途劳累,刘长春在100米、200米赛跑预赛中即被淘汰,400米的比赛也因体力不支而放弃。

  一个孤独的中国人,就这样结束了他的首次奥运之旅;四万万中国人,就这样结束了第一次派人参与比赛的奥运会。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奥林匹克史上,留下了一个个令人感喟的背影——

  1936年,为了参加第11届奥运会,69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只能在途经东南亚各国时“卖艺”挣取路费。撑杆跳高运动员符保卢因为买不起撑杆,不得不借用别国运动员的撑杆。

  1948年,第14届奥运会上,因为交不起租金,中国代表团在奥运村只住了3天就被“请”了出去。中国派出的53人代表团,参加了5个项目比赛,结果“全军覆没”……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就是国力的象征。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不可能有发达的体育事业。”首都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茹秀英说。

  历经曲折,却愈挫愈勇;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经过一代代的艰苦求索和无数仁人志士的热血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952年7月29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出现在芬兰赫尔辛基的第十五届奥运会赛场上。这是新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在奥运会亮相,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林匹克会场升起。

  此时的东方,曙光照耀着百废待兴的中国,这个国家的体育事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1949年9月27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育”。随后几年间,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大批兴建,到1956年1月,国家体委第一次正式公布102项全国纪录时,新中国成立后创造的达到96项。

  1953年8月9日,吴传玉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体育比赛中夺得男子仰泳冠军,这是新中国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1956年6月7日,陈镜开在中苏举重友谊比赛上,打破美国运动员创造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新中国运动员打破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1957年11月17日,郑凤荣打破美国运动员保持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田径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纪录,也成为亚洲打破这项世界纪录的第一人。

  1959年4月5日,从香港回到祖国内地、年仅21岁的容国团,奋力夺得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运动员登上珠穆朗玛峰,人类首次从珠峰北坡攀上地球之巅……

  国运盛,体育兴——历史反复印证着这一真理。

  1979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一年,也是实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这年的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作出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经过20多年的曲折和奋斗,中国体育终于重返国际体育大家庭。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中国人民,也迎来了体育事业大发展的新时代——

  1984年7月29日,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蟾宫折桂,拿下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海内舆论赞叹:“中国人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半个多世纪来背着奥运会‘零’的包袱的中国人,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

  这是一个个坚实、有力的脚步——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枚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取得16枚金牌、22枚银牌、16枚铜牌的佳绩;

  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再创辉煌,共获16枚金牌、22枚银牌、12枚铜牌;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8枚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三;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获得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3人5次创6项世界纪录,1人1次平1项世界纪录,13人21次创奥运会纪录。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队收获了自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的第100枚奥运会金牌,高居奥运会金牌榜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来至2007年底,中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137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001次,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85%。而与此相同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

  1978年的中国,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30年后,奥运圣火照耀中华大地。历史的巧合再一次昭示一个深刻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使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奥运会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1990年7月3日,86岁高龄的邓小平来到北京新建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考察。他环视眼前宏伟的建筑群,语气沉稳而坚定地说:“中国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

  在成功举办亚运会之后,北京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虽然这次申办没有成功,但人们仍然高呼:“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5年后的1998年11月,北京再次宣布申办奥运会。

  这时的中国与第一次申办时相比,已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当北京在与巴黎等发达国家城市的激烈竞争中最终胜出,全中国沸腾了!

  “7年前,我在莫斯科见证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中国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回忆说。从1974年开始,霍震霆就和父亲霍英东为中国体育东奔西走,参与并见证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全过程。

  雄伟的阿尔卑斯山下,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公园里,伫立着一尊名为“走向世界”的雕塑。由中国奥委会赠送给国际奥委会的这尊雕塑,通过中国少女竞走的瞬间,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理想的百年追求,展现了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自信与成功。

  “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就是中国百年的强国梦,在强国梦实现的过程中,这个奥运梦实现了!”回首百年奥运梦,见证新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的何振梁不由得感慨万千。

  风雨兼程,迎难而上——筹办奥运会的过程,是中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凝聚民族力量、锤炼民族意志、升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今日的中国,以更加从容、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坚强的形象迎来百年盛事

  北京京工红旗厂厂区内,高悬着“放松一点失去机会,懒惰一点失去市场”的横幅。作为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国(区)旗生产商,京工红旗厂的任务就是生产3万面奥运会比赛场馆专用国(区)旗。

    “通过制作奥运旗,我们厂的不少工人比以前更注重细节了,也让我们认清了什么是国际标准。奥运会对我们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厂来说,最大收获就是使我们借助奥运会的平台创建企业品牌,今后向外走的路就会更宽更广。” 总经理白志跃说。

  百年期盼,百年奋斗。梦圆之际,回首中国人民参与、申办、筹办奥运会的历史,人们无不赞同:北京奥运会既是中华民族一段历史的结束,更是一次伟大出发的开始。

  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字千钧,一诺千金。

  新世纪伊始,北京申奥成功。此时的中国,已经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然而,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发展中大国中国筹办奥运会必须遵循始终的指针。

  一连串改革创新之举,记录着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前进的足迹,贯穿于奥运会筹办的7年历程:

  ——一改过去体育场馆一般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出现亏损由政府部门补贴的做法,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奥运场馆的设计建设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申奥期间,北京奥申委邀请20多个民间环保组织一起制定《奥运行动计划》;申奥成功后,继续聘任著名环保人士为环境顾问,为筹办绿色奥运出谋划策。

  ——北京奥运工程向全球招标。中外投资者在平等基础上通过公开竞标方式,参与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气势恢弘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新颖别致的“水立方”以及现代时尚、充满力量感的五棵松篮球馆等,无不是中外设计大师们联手打造的精品。

  ——大力推进信息公开,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2007年1月1日颁布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明确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24年前,当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铁榔头”郎平和队友们一起登上领奖台,虽然内心非常激动,姑娘们的脸上却没有笑容。她们不敢笑,她们“怕被别人说得意忘形”,怕被批评不懂“要夹着尾巴做人”。

  20年后,当21岁的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这位上海青年挥动双臂在赛场奔跑、欢跃的场景,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颁奖仪式上,刘翔身披国旗跳上领奖台的一幕,更成为中国人展现自我的经典一刻。

  参与奥运、筹办奥运的历史,就是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历史缩影。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教授说:“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今天的中国人不再是那样的封闭或者那样计较别人怎么说,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自信和平和的心态面对世界!”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面对国情、世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历时7年的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美轮美奂的“鸟巢”,如真似幻的“水立方”,典雅幽静的奥运村……进入2008年,一大批高水准的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相继建成。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思路。

  ——北京缺水,节水是每个奥运场馆的共同追求。集成采用大量节水技术后,“鸟巢”成为一个典型的节水建筑。“‘鸟巢’70%的供水将使用中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水。”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总工程师李久林说,“这些再次回收利用的水不仅可以用于比赛跑道的冲洗,还可用于场馆的室外绿化。”

  ——能源宝贵,节能降耗成为奥运场馆一大特色。“水立方”采用空腔内透光的照明方式,比荧光灯节能60%以上;采用腔通风、自然通风等措施,比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整体节能9%左右。7个奥运场馆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58万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市近万人口一年的生活用电量。

  ——以人为本,体现在一个个细微之处:“鸟巢”实行观众与车辆分流,设置多个导视路标,无障碍设施十分完备;“水立方”的更衣室、卫生间、池岸区等区域,铺设防滑保温的人造石地砖;北京射击馆采用生态型呼吸式遮阳幕墙,观众走进馆里,立刻会感到丝丝凉意……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汪前进认为,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曾参与设计“鸟巢”和“水立方”的英国奥雅纳工程咨询公司驻京负责人罗里·麦高恩则认为,中国在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北京奥运会将起到示范作用。

   今天的中国,奥运筹办中的一些举措,正在对公众的生活习惯乃至政府决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污染严重的工厂陆续迁出市区,更加绿色环保的消费品进入家庭,机动车排放和燃油标准不断提高,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和禁用超薄塑料袋等举措陆续出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公众文明的重要内容,以更快的速度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7年筹办,7年风雨。7年来,我们直面非典疫情等一个个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始终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2008年,奥运筹办的决战决胜之年。接二连三的磨难,又一次次考验中国人民的意志。

  短短5个月里,先有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有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继而出现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屡受干扰,然后又发生震惊中外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纵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百余年历史,还很少有奥运会的东道主像中国这样,在盛会开幕前的短短几个月中,面临如此众多、如此复杂、如此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一次次考验、挑战面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容镇定,高瞻远瞩,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奥运会各项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顺利进行。

  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要求更加发奋努力、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确保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迅速转化为筹办奥运的实际行动——

  “好运北京”测试赛圆满成功,奥运场馆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赛事筹备全部就绪,城市运行进入“奥运时间”,安保进入赛时状态 ,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超过100万人的社会志愿者陆续上岗,新增加的3条地铁线路全面投入运行……8月的北京自豪地宣布:我们,准备好了!

  8月2日,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6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东道主“完美无瑕”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他说:“国际奥委会绝不后悔将奥运会主办权交给北京。当8月8日那天到来时,奥运会的巨大魔力和完美无瑕的组织工作将取代一切争论。”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8月3日至5日,采自奥林匹亚的奥运圣火,在地震灾区四川传递。无数双手,托举起寄托人类希望与梦想的圣火,在巴山蜀水间蜿蜒闪烁,汇聚成一条跃动不息的光的长河。

  这是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之火,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8月6日上午,燃遍全球、燃遍神州的奥运圣火,开始在北京传递。两天后,当圣火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熊熊燃烧,映亮的将是历经风雨的中国动人的笑容……     

  来吧,朋友!来吧,世界!——中国人民以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为奥运精神注入和谐、开放、包容的新元素。北京奥运会成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人民交流、互融的平台,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发展、进步事业,为促进和谐世界建设作出的新努力

  鲜红的帷幕掀起一角,露出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半个英姿。

  这幅简约而又令人遐思的构图,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中文官方会刊创刊号的封面上。这一天是7月25日,距第29届奥运会开幕只剩两周时间,人类文明的盛典正在北京整装待发。

  盛夏的北京,奥运气息扑面而来——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在电台反复播放,许多民众把它用作手机彩铃。五环标志和“中国印”相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肤色各异的人们操着不同的语言游走于大街小巷。新式地铁车厢里,英语报站声清晰纯正;夜灯映射下,“鸟巢”和“水立方”晶莹剔透,不远处的奥运村不时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从来没有一个盛典能像奥运会一样,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俗的人们召唤在一起,分享快乐,畅想未来。

  在北京城繁华的商务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3座摩天大厦前竖起的奥运海报上,一位京剧武生演员面呈笑意,做出左拳右掌的拱手动作,向过往人群传递着热情。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以中英文印在海报右上方。两位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在海报前长时间驻足端详。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内涵的深刻理解,也是北京面向世界的真诚告白:奥运不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全人类。

  北京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内,楼上楼下两个展厅,分别陈列着“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和“公平的竞争――古希腊竞技精神”两个展览。身材高大的秦兵俑威猛、健壮,它站立的楼层下面,对应着的是古希腊运动员投掷铁饼的手臂雕塑。两件同样诞生于公元前的艺术杰作,在这个季节相会北京,虽然外形迥异,但对生命的讴歌跨越了文化的鸿沟,显示出惊人的一致。

  参与奥运,筹办奥运,在与奥运的零距离接触中,中国更深地融入世界,为奥运精神注入新的元素——

  “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若迟到,该怎样入场?”“在跳水、乒乓球比赛中,观众可以拍照吗?”主持人提问的话音刚一落下,参赛选手的流利回答即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这是发生在“奥运礼仪知识大赛”中的一个生动场景。奥运筹办过程中,类似的知识大赛不计其数,目的只有一个:引导更多的人学礼仪、践行动、做好东道主,用文明行为为奥运增添光彩。

  “全世界都在注视着北京,每天走在街上,都会被市民们的情绪所感动。”北京服装学院丁蕾老师说,“我发现北京市民更讲文明了,更愿帮助别人了,奥运会对大家来说不亚于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

  ——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奥林匹克教育,在4亿青少年中间展开。教育部和北京奥组委在全国范围内命名556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被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

  ——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行排队日、让座日,实施礼仪、环境、秩序、服务和赛场五大文明行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推广志愿者行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约10万人,然而报名总人数却突破112万,创下历届奥运会之最。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讶的数字!中国人民奉献奥运会的热情超乎想像。”……

  97岁的东方文化学家季羡林曾这样概括“人文奥运”的内涵:“人文奥运就是两句话,一句是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一句是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作家冯骥才寄语:“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要通过奥运会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留在奥运的历史上。”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福娃”……从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口号到吉祥物,无不浓缩着鲜明的中国元素。在批准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的确认函中,国际奥委会称赞设计独特的金、银、铜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接触、吸纳其他民族文明的良机。北京奥运会成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人民交流、互融的平台——

  从开幕式创意构思,到奥运餐饮服务;从海外志愿者团队,到奥运歌曲征集……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始终闪现中外人士携手并肩的情景。沟通、对话中,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讨论、碰撞中,相异的观念产生思想的火花。“水立方”外方主设计师、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特别终身会员约翰·贝尔蒙坦承,中外设计师关于场馆设计的审美取向,存在含蓄、平静与张扬、奔放两种不同的思路,“要说服对方并不容易。这是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但更是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过程。”令世界惊艳的“水立方”,正是中外设计师130多天激烈碰撞与交融的结晶。

  同一屋檐下,同一餐桌上——用心独到的“奥运人家”计划,为东西文化的交融搭建了又一个平台。在北京什刹海南官房胡同39号,一个开门迎客的“奥运人家”,大学刚毕业的赵东彦正用英语向外国游客讲解自家院落的历史。他指着堂屋正中悬挂的“福”字对外国朋友说:“美国宪法规定人们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中国人挂这个字也是这个意思。虽然文化不同,我们追求的却完全一样!”

  “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尤其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长期致力于当代东西方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说。

  这是一幅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人文画卷——

  “亚洲之夜”“非洲之夜”“拉美之夜”“上合之夜”“阿拉伯之夜”……3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艺术家齐聚北京,用精彩纷呈的歌舞,演绎不同文化“和谐欢聚”的主题。国家院团优秀剧(节)目展演、奥运主题剧目展演、中国交响乐之春、“京昆情韵”戏曲展演、“梦幻之旅”杂技展演、民族风情歌舞展演……约150台中国优秀剧(节)目汇集北京舞台,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艺术不断创新的丰硕成果。

  “四十四只石狮子……”7月29日上午,在刚开村不久的奥运村中文学习区,来自日本的柳谷直哉正跟着几位中国志愿者学习中文。

  这是奥运村为世界各地朋友提供的文化服务之一。在这里,外国朋友除了可以学习常用汉语,还可以获得一个中文名字,在中国志愿者帮助下,用毛笔写下来留作永久纪念。

  作为世界各地运动员、教练员的临时住处,奥运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村”。 由42栋公寓楼组成的奥运村特意设立了宗教服务中心,为“村民”开辟了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的宗教活动场所,从中国各宗教团体精心挑选出的70名志愿者将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提供宗教服务,让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谐共处。

  蓝天舞祥云,五星耀五环。今夏的北京,用环环相扣的五彩圆环,把全世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两千多年前,为了祭祀奥林匹亚众神,古希腊人用石英石铺设一道白线,作为跑步比赛的起跑线。奥林匹克运动从这里,开始了最初的萌芽。

  两千多年后,奥林匹克运动会已从诸神的庆典,还原为众生的同欢。寄托着人类美好理想的这一体育盛会,历史性地来到了东方古国的土地。

  奥林匹克携手中国,即将翻开璀璨的一页——

  来吧,朋友!来吧,世界!北京,已做好准备;中国,已敞开怀抱。

  来吧,奥林匹克!来吧,世界和谐的梦想!让我们跳跃,让我们奔跑,让我们放歌,让我们欢呼……(新华社 记者 孙承斌 李亚杰 邱红杰 崔军强/文 李钢/摄)



08-08-11